1,豫南花鼓戏主要分布

花鼓戏主要安徽凤阳
主要分布在河南信阳光山县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豫南花鼓戏主要分布

2,谁给我介绍一下花豉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 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 头》、《陆雅臣卖妻》、 《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多是以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改编的。 花鼓戏在清末曾被禁演。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部分老艺人组建民爱花鼓戏小组,共12人。1959年12月,桐乡县文教局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有人员 30人。此后剧团屡有变更,或停或演,演员也有改行的,有回到农村的。1980年春,部分花鼓戏老艺人自愿结合组成民间性质的桐乡花鼓戏剧团,在农闲时节演出于桐乡、海宁、余杭、德清等地。1988年5月,受现代娱乐形式冲击,剧团停止演出。

谁给我介绍一下花豉戏

3,花鼓戏的介绍

《花鼓戏》是2013年上映的中国大陆剧情电影,由甘征文编剧。《花鼓戏》讲述了美丽的洞庭湖边某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是怎样通过引进一个号称“破烂王”(及收废品大王)投资创办循环经济工业园故事,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生态文明,创办循环经济”政策精神。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 花鼓戏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花鼓戏的介绍


文章TAG:光山  花鼓戏  豫南  花鼓  光山花鼓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