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重庆石柱县有给妻弟红包的风俗吗

我是石柱人这个风俗是有,一般是她第一次来你家要么就是过什么节的时候。平时就不用了!
你好!没有你就不给了?给总比不给好,而且还得给大的!打字不易,采纳哦!

重庆石柱县有给妻弟红包的风俗吗

2,石柱县鬼节的所有资料谢谢

石柱等地的土家人建有牛王庙,在四月十八日过牛王节,还办牛王会,届时要唱牛王戏,以示消灾,求得牲畜兴... 这个节日主要祭祖,有的地方叫“鬼节”。传说这天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回家
所谓就是阴历7.14. 百鬼出行!

石柱县鬼节的所有资料谢谢

3,石柱有什么有特色的东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山峡库区腹心,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总人口54万人。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南宾镇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   石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原始森林大风堡、土家乐园毕兹卡绿宫、高原明珠黄水湖、中国一号水杉母树、天然画廊油草河等景区(点)和喀斯特地貌大观园千野草场、明清古镇西沱云梯街、千年古刹银杏堂、秦良玉古战场遗址万寿寨、全国最大的龙河岩棺群等犹如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土家族人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出了土家人的情怀;饮咂酒吸出了“五龙棒出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的气势,西兰卡普(土家织绵)织出了“五谷丰登”、“福绿寿喜”……这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更是一片开放的土地。   绿色生态,堆碧砌玉。“走石柱,不问路,公路两旁柏杨树”。走进石柱,满目苍翠,置身其中,如履画中,良好的生态蕴育了一方净土,巧夺天工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密布县境。石柱是闻名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县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19918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7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4%,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均位居全市前列,是重庆市七大森林资源大县之一。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182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29种、昆虫1053种,其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7种、Ⅱ级保护植物46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5种、Ⅱ级保护动物37种,还是我国水杉的原生地之一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我国唯一的荷叶铁线蕨的原生栖息地,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全县绿色天然森林食品资源丰富,如莼菜、竹笋、银杏、板栗、香菇、蜂蜜、猕猴桃、蕨苔、蕨粉、葱木、豆腐柴及野生蘑菇等特色森林食品资源,年产量达1万余吨。   历史文化,厚重渊远。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乃石柱建县之始,历史渊远,人杰地灵。郭沫若先生曾诗赞“石柱擎天一女豪”的秦良玉就是杰出的代表,她一生三次勤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秦良玉陵园-三教寺,秦良玉率土家白杆兵筑寨御敌遗迹-古战场万寿寨都是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万寿寨是人们领略古战场磅礴气势,想象古战场猎猎雄风,引发思古之悠情的旅游圣地,电视连续剧《秦良玉》已被市委宣传部列入全市“五个一”重点文化项目,正在进一步打造剧本和做好相关拍摄准备工作;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的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明清古镇西沱,因其建筑垂直于长江布局,和长江沿岸其它市镇建设别具一格而闻名海内外,被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川东名刹银杏堂位于河嘴乡盘龙山,占地8200平方米,因有两棵大银杏树得名,果聪、大舟、广渊等高僧先后在此修行,佛法大振,香火繁盛,成为川东各地寺僧安禅传戒的十方丛林。银杏堂依山面水,形如龙头,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塔院、钟楼、鼓楼、正殿、法堂、方丈及斋堂、禅房、客房、香积厨等建筑保存完好,金碧辉煌。

石柱有什么有特色的东西

4,重庆石柱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

 这里有巴渝新十二景之一“黄水林海”——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的西沱古镇,这里还是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故乡,是国家级文化遗产“土家罗儿调”及其代表作《太阳起来喜洋洋》唱响的地方——石柱县地处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石柱旅游“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  随着沪渝高速的开通,交通条件的改善,石柱县正以“原生态、大自然、川东居民、土家文化”的规划理念向着渝东旅游门户的目标前进。毕兹卡绿宫毕兹卡(土家人的自称)绿宫是一个以绿色生态和展示土家风情为主体的主题公园,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第一个示范旅游景点,属重庆市旅游局投资旅游景区开发的重点项目,用地面积100公顷,海拔1560米,总投资800万元。 银杏堂银杏堂建有塔院、钟楼、鼓楼、天王殿、正殿、法堂、藏经阁、方丈及斋堂、禅房、客房、香积厨等建筑,现存各种建筑保存完好,殿殿相连,道道相通,斗拱飞檐,红墙碧瓦;各式神像图案精美,神态逼真;各类碑刻林立,书法极佳,特别是飞檐下风铃垂悬,悦耳动听,别具匠心万寿寨万寿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秦良玉率土家白杆兵筑寨御敌的遗址,寨上有丰富而又极具独占性的人文自然景观,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白杆兵营、旗台、点将台、官厅、练兵场、杀人坝、前中后三道寨门遗址。前寨门上刻有“奇山奇水此间宜有奇杰,寿民寿国随在可为寿徵”的对联,门额刻“万寿山”三个大字。龙骨寨龙骨寨以其雄奇险峻,佛教文化历史悠久著称。据《石柱县志》载:“龙骨寨,在三汇乡龙骨山上,四面绝壁,仅有羊肠小道通寨顶。寨顶平坦,有形似螃蟹、雄狮、蟾蜍三怪石和形如青狮、白象的两座小山分卧寨前,有宽不盈尺的栈道将青狮、白象与龙骨寨连为一体。龙骨寨四周常为云雾环绕,寨顶时隐时现。民国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1928年9月7日),石柱神兵千余人撤出县城后,于此凭险据守,大败进剿官兵白登基团”。寨上龙狮抢宝,三本经书、全扁担、金鸭子、梭米洞、义和拳神兵坛、古栈道等景点不胜枚举。且有机结合成一条巨龙腾空欲飞。寨上的森林景观资源也很丰富,风光秀美、神奇隽永,全年最高气温仅为27℃,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龙骨寨风景区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15分钟车程.黄水药用植物园黄水药用植物园坐落在距渝东石柱县黄水镇一公里的南郊山丘杉树湾旁边。是一个融游览、科研、生产、观光、中药材种植资源圃、中药材标本陈列馆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地。既是游乐休闲的好地方,又是增长见识的好去处。黄水药用植物园是重庆市首个以“药”为主题,集药材种植加工、科研科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生态旅游景点。景区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为重庆国家黄水森林公园重要组成部分。园内划分为四区一带,即: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科研生产区、良苦精华区、丹草集粹区、霜林野趣区和景观林带。园内四季花开,故称它袖珍花园。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原名西界沱,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就是“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从古至今,这里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现在已成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旅游门户大风堡大风堡景区是重庆浦辉集团按国家AAAA级标准打造的山岳型旅游景区,于 2009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它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总占地面积19700公顷,可游览面积10000亩,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峰1934米,是原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是重庆市三峡库区面积较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风景区之一,其主峰海拔1934米,属巫山山系七曜山余脉 ,群峦起伏,山岭叠翠,沟壑纵横,是石柱县最高峰和重庆市东部最高山峰 , 故有“渝东明珠”和“渝东第一峰”美誉。因常年大风吼鸣,山大惹人,树大招风 ,大风起时,风起云涌,林涛阵阵,山风呜呜 ,故名“大风堡”。 作为新巴渝十二景“黄水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毕兹卡绿宫景区的植被覆盖面积达95%,负氧离子的含量达每立方厘米 5万个以上,年均气温22℃—25℃,最低温度零下5℃,境内山间幽芳,四季不败,常年云雾缭绕,云山雾海,颇为壮观 ,雾凝为雨,山涧谷壑泉声不断,风景资源相当丰富,是久负盛名的“天然氧吧”。枫香坪枫香坪民俗文化旅游区位于石柱县悦崃镇,核心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有枫香坪民俗风情园、土司古城遗址、新场古街道、悦崃枫香峡谷、碉楼群、土蛮古峒寨遗址等景点,是集土家民俗风情、土司文化展示、峡谷探险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千野草场千野草场位于石柱县西北部鱼池镇,景区面积3300公顷,海拔1000—1600米,气候垂直差异大,是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重点景区之一。景区内资源丰富,集山、林、草、石、畜于一体,万亩石芽、万亩火棘、万亩森林、万亩草场四大特色资源相映成趣,宛若仙境,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南国草场风光。主要景点有火棘大道、群羊下山、跑马场、观江长廊、石景长城、森林天井、石芽石笋等,是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理想胜地。 在 “选美重庆”评比活动中,被游客评为“重庆最美的草地”。油草河油草河,又名双河口河,为石柱县第三河,发源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国腹心地带-一摩天坡。由南向北流经黄水、枫木、洋洞之乡,经湖北省利川市境在万县龙驹注入长江。油草河在石往县境内有42.9公里流程,河道弯曲蜿蜓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神秘幽静、山水相连,仿佛是一个天然画廊。油草河景区位于黄水东北部,总面积8800公顷。以登高远眺,沿河揽胜,动植物观赏,攀岩漂流,避暑观光为风景旅游特征。油草河河水清亮碧绿,犹如晶莹透明的碧玉,河边长满绿油油的水草,故得名“油草河”。油草河,又名双河口河,发源于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腹心——黄水万胜村田湾摩天坡。河水潺潺,碧潭幽深。两岸林木葱郁,地势险峻,坡陡崖峭,群峰竞秀,怪石林立,多姿多彩,山峦起伏。春夏之季,百花竞相开放,万绿丛中,红花点点,白花朵朵。秋季满山红叶,层林尽染。  两岸青山耸立,林木葱郁,河水碧绿、晶莹透明。整个景区景色各异,四季分明: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夏天,绿波浩荡,婆娑浓荫。秋天,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故有“小九寨沟”之美峡谷漂流.油草河漂流 乘坐橡皮船漂过座座青山,两岸的景色如徐徐展开的画卷。从自生桥到枫木乡两叉河终点, 全程漂流4个多小时,在急流中搏击,体验到的是一种勇往直前、挑战自然的自信和喜悦。 “小九寨沟” 油草河发源与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复兴地带摩天坡,全长42.9公里,流域面积316.1平方公里,因河水碧绿,犹如晶莹透明的碧玉,河边一片绿油油的水草而得名,景区面积14.3平方公里。春天,千枝吐芯,万树挂绿,风起婆娑,阿娜多姿;夏天,两安杂菜如堵,密密匝匝,飞花走絮。白天,蛙声一片,夜来流莹点点;秋天,满山红叶,蝉鸣悦耳,夜荷出水,莲蓬如盖;冬天,寒来冰封,日出冻化。是画家笔下的天然画廊,有人称“小九寨沟”。是游客寻幽、露营的理想去所。藤子沟三美湖藤子沟三美湖地处桥头乡境内,距县城20公里,水域面积4.33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93亿立方米。湖水清澈,岸线曲折,四周环境悠美,平均海拨800米,气候温和适宜。景区内历史文化厚重,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有“桥头国”之称。明清时期即有远近闻名的“桥头八景”,现仍存有三多桥、观音洞、大寨坎、杨家院子等众多历史古迹,有浓厚的民俗历史文化,是集自然观光、养生休闲、水上娱乐、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 线路攻略  ★线路推介  两日游———D1:重庆上沪蓉高速到石柱(大歇出口)—千野草场—黄水月亮湖—黄水(宿黄水);D2:黄水—油草河—毕兹卡绿宫—药用植物园—大风堡—中国一号水杉母树—莼菜观光园—冷水(高速公路)—重庆主城区。  三日游———D1:重庆上沪蓉高速到石柱(三店下道,宿县城);D2:石柱县城—冷水(高速公路冷水互通出口下道)—冷水莼菜观光园—中国一号水杉母树—油草河—毕兹卡绿宫—药用植物园—大风堡(宿黄水);D3:黄水—千野草场—西沱古镇—重庆主城区。

5,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大部分情况是吃粽子,划龙舟,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佩戴香囊,俗称“荷包”,还有就是在手腕、脖子、或者脚腕佩戴七色彩线俗称“索儿”,“索儿”一般要等到阴历的六月初六才能解开,并要扔到流动的水中,这意味着一年顺利,并能趋走邪气。
◆端午节的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挂菖蒲艾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
吃粽子,划龙船,门口放艾草啊~
吃粽子。赛龙舟
吃粽子,赛龙舟

文章TAG:石柱  哪些  风俗  重庆  石柱有哪些风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