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有没有人知道济公活佛的传说告诉一下

济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于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伏牛山旅游网,中西部地区领先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一心为您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济公活佛是杭州人民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杭州人心目中的济公形象是头戴破僧帽,身着破袈裟,手持破蒲扇,外形不僧不俗,非氓非丐,若痴若狂,好诙谐,好戏耍,神通广大,“专管人间不平事”的一个受人喜爱的疯和尚。济公的故事传说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关。传说,济公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缘。18岁来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后来转到南山净慈寺当记室(文书)僧。   一次,净慈寺失火焚毁了大雄宝殿。他受方丈之托,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饮沉醉三日后,大声喊道:“大木来了!可从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涌出。寺曾们赶紧从井里先后取出七八丈长、五尺多圆径大木60多根。后来方丈说够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现,一根刚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动了。今天的净慈寺中的“神运井”(又称“运木古井”)里,还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济公预知将有一座小山从西方飞来落在灵隐寺前,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采用了“和尚抢新娘”的办法,使得村民们都赶快去救新娘子,从而避开了被山峰压死的厄运。这就是飞来峰的故事。   一次,济公经过西湖边,看到不少居民已将螺蛳剪掉了尾巴,准备吃食,济公就向居民乞讨了这些螺蛳,放生到西湖里,这些没尾巴螺蛳都活了。从此,西湖中生长了不少没尾巴螺蛳。至今,虎跑、西溪一带的山涧中,仍生长着没尾巴螺蛳,传说就是当年济公亲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条小涧,古时常常要枯竭,是济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连连喊:“涨、涨!”涧水立时喷涌,并且从此畅流不歇,永不枯竭。
看电视剧就知道了,故事传说有很多很多神迹
济公是降龙罗汉专世

有没有人知道济公活佛的传说告诉一下

2,108颗佛珠的含义 第44颗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

想求人天福报就与佛法无关的要想修行就要想想将来的路要怎么走了你要想想你要走那条路才对!!是轮回!还是解脱生死轮回!人来这个世界都是有各种业力习气的!这些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所以要改掉毛病!修行就是逐渐改毛病的过程就是改变个性的过程就是增上人格的过程比如佛家的五戒!这是重戒!必须要守的!戒杀@生、偷@盗、淫@乱、妄@语、饮酒!比如,杀@生会有两种果报!1.短@命 2.多@病!很多疾病是杀@生因果的心、脑血管、肝胆、眼睛都是@杀@生因果的偷@盗!就会呼吸系统有问题的!淫@乱!会腰痛!肾病!妄语!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我们要守戒的!!犯戒自己会受罪的不管是谁!只要违背佛法!!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因果真实不虚!!
理解不正确,念珠一百零八颗代表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 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 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 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 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 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 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 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 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 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佛家认为人的烦恼有一百零八种,谓之“百八烦恼”。《大智度论》卷七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又一说,六根各有六种烦恼,乘以三世,为“百八烦恼”。念佛计数的数珠,以一百零八颗一串者为“上品”。“和尚市语,以念珠为百八丸。”(《清异录》)《木槵子经》谓:“若欲灭烦恼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也就是说,用一百零八颗念珠,破“百八烦恼”。又如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一载:韩愈问方外友大颠法师的年纪,大颠提起一串念珠道:“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寺院昏晓时击大钟一百零八下。如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九六云:“一十三度溪花红,一百八下西溪钟。”打钟“一百八”,也是为了破“百八烦恼”。另有一说,谓打钟一百零八下,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总和。如寒山寺除夕夜半打钟一百零八下,似即与此一说有关。 十缠与九十八结。十缠,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忿、覆等;九十八结,即三界之八十八见惑与十修惑。(二)据明度五十校计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九)、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五(会本)等载,眼、耳、鼻 等六根以色、声、香等六尘之境为对象时,各有好、恶、平(非好非恶)三种分别,合为十八种,又一一各有染、净之分,合为三十六种。复配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三)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五载,六根各有 苦、乐、舍等三受,合为十八种;六根复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总共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108颗佛珠的含义 第44颗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

3,介绍一处湖北文物古迹的故事

1、神农架神农架之得名,联系着一则有关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远古时候,神农皇帝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见这儿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了良药400种,著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做了神农架。传说中的神农皇帝,即确指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中华医药兴,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具有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遍尝百草,自然要寻药物丰足的地方,神农架山林则正合其需要,因为这儿至今仍有“天然药园”之称,盛产药用植物,分木本、藤本和草本三大类,其中上百种具有滋补、养颜功能,数十种富含防癌、抗癌元素。传说对"架"字的解释很全面,也很有说服力。因为神农架的珍贵药材对生境的要求多很苛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钗。金钗系石斛科植物,依形状又分为人字金钗、豆芽金钗、龙头凤尾金钗等多种。其中,龙头凤尾金钗最难得,也最珍贵,因为它既要求生长在悬崖峭壁之端,又要求下临无底深渊,还要求水面反射的日月光华恰好回落崖头,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凭借如此生境,金钗才尽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才位居七十二还阳草之首。要采金钗,药农就必须先选合适地方“架木为屋”,继选合适材料“架木为梯”,梯分包括硬软两种,木梯主要用于攀登悬崖峭壁,绳梯则主要用于空中悬身。至于“架木为坛,跨鹤飞天”,它显然带神话色彩,但用于炎帝神农氏也毫不过分。天门垭西侧的山脊线呈梯形,顶端高耸云霄,相传那便是神农"架木为坛,跨鹤飞天"的故址;山下的河谷遍生紫竹,相传便是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竹简化成的。2、莲花山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山上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黄金树、女的叫白莲花。小俩口,勤俭持家,为人忠厚,而且聪明能干,乡邻每有难处,二人尽力相帮,赢得山里乡亲的敬重。黄金树从小就跟父亲学过医,得了祖传验方、秘方,诊治固疾疫病,真是手到病除。那时此地山民生活贫苦,山区缺医少药,山民贫病交加。白莲花与丈夫时时为山民除病解痛,对山民的骨折扭伤,外伤出血,用中草药敷上,屡敷屡效,对头痛发烧之疾,能对症下药,服一两剂中草药就康复了。因此,远近百里的乡亲都上山问医求药。黄金树、白莲花在山上开设的“莲花药店”,长年人流不息。但有一年此地瘟疫流行,十户九闭门。小俩口走村串户,送药上门问诊,救活了许多穷苦百姓,山民无不称他们是济世扶危的“菩萨”。一次白莲花为抢救病人,深夜下山坠崖而亡。乡亲们闻讯后,悲恸万分,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唁。为了纪念白莲花,人们在山上为她修建一座草庵,年年月月香火不断。人们就将此山称为“莲花山”。3、武汉黄鹤楼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4、荆州古城三国时期,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孙权又趁机袭击荆州,导致荆州沦陷,这不能不说是关羽的一大失误,是足以致命的失误。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地,也给他自己提前铺了一条走向死亡的道路。5、三国赤壁古战场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连克新野、襄阳数城,从江陵顺长江东下,在赤壁与孙权、刘备五万联军发生战斗,曹军战败后,退回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乌林公社),与孙、刘联军隔江相持。后来,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使用火攻,向曹军发动攻击,当时东南风正急,火船借助风势,直冲曹军阵营,一时之间,曹营火势冲天,一片火海,曹军大败。孙刘联军乘机进攻,曹操领余部经华容道(今鉴别县西北)向江陵败走,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一仗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役,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定州八景 开元寺塔、众春园庶、雪浪寒斋、中山后圃、平山胜迹、西溪玩月、唐水秋风、续阅古堂。 城内主要景点开元寺塔、定州贡院、定州文庙 开元寺塔建造于宋代。宋太宗时(976--997年)开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宋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诏慧能建塔,1055年方得建成,历时55年。因建于开元寺内,故通称“开元寺塔”。建塔原意是用来珍藏舍利和经卷。北宋时,定州地处边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开元寺塔“扼贼冲,为国门户”,登之可了望契丹,以料敌情,故又称“料敌塔”。现俗称定州塔。 开元寺塔:该塔挺拔耸立,造型威武端庄。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知州袁瑄曾作诗云:“郡城南面梵王宫,突兀浮图倚半空。滱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顶安珠树迎朝旭,檐奏金铃听晚风。每上穹然绝顶处,固凝身到碧空中。”另有巡按陕西御史龚樊贤诗句:“缓步浮屠百丈中,荡怀柳絮杏花风。身从十二楼边过,目尽三千世界空。何处尘缘能我佛,此间心与太虚通。有时跨鹤还来止,更上青天第一重。” 众春园庶:位于城内东北隅。宋太宗时(976--997年),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当时潴水为塘,广达百余亩,植有杨柳万株,花草繁茂,亭榭古雅。每到初春盛夏,波光粼粼,垂柳袅袅,风光绮丽。后来经年历久,日渐荒废。韩琦任知定州,将遗迹扩大兴修。庆历八年(1048年),筑长堤,建门于西南角,取”偕众同春“之意,故名为“众春园”。 雪浪寒斋:雪浪寒斋,因石而得名。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贬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副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入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名“雪浪石”。苏东坡得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且于文庙后置斋,名“雪浪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复贬英州,岁久盆与石埋没。明万历八年,知州唐祥兴发现雪浪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列为定州八景之一,名“雪浪寒斋”。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入众春园,名“后雪浪斋”。斋亭高约4米,六角亭,两侧假石垒砌,古朴典雅。雪浪石立于莲花石盆之上,盆直径136厘米,雪浪石高宽各76厘米,厚40厘米,底围196厘米,黑质白纹,似雪飞扬。

介绍一处湖北文物古迹的故事


文章TAG:木守西溪西溪  有没有  没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