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界土家族婚丧二重唱哭嫁是怎样的

土家人的婚育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是结婚时“哭嫁”。结婚是红喜事,土家子女却要热热闹闹哭上十天半个月,这既是土家人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更反映出他们特殊的心理动机和心里寄托。  不只是土家族有哭嫁,市域以及整个武陵山区其他民族也有哭嫁,但是土家族女子是当之无愧的哭嫁高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清代“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自由程度较高,未婚男女可自己选择对象,以唱歌、吹木叶表白爱情。只要双方相爱,经土老司作证后即可成亲,不受任何礼仪限制,也不要男方钱财。所以当时的哭嫁主要是诉说离愁别绪,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原来的自由恋爱、以歌为媒,变成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所以新娘子出嫁前夕“哭嫁”,基于对未来命运的担忧,自然而然添进了“骂媒人”之类的内容,以抨击包办婚姻和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其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骂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穿露水衣、库离娘席哭上轿等。一唱三叹,摇曳生辉,堪称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现实深刻,民族特色鲜明,艺术风格别致,不失为土家艺术珍品。  反映旧时代婚礼习俗的土家族哭嫁,因婚姻制度进步而逐渐消失。但哭嫁歌作为土家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张家界土家族婚丧二重唱哭嫁是怎样的

2,急求恩施土家族哭嫁陪十姊妹歌词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家姑娘在结婚前10至15天,就不再出门做活,开始哭嫁。 陪十姊妹 哭嫁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新娘居中,为“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哭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十姊妹”。哭的规矩为: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十姊妹歌 哭爹 天上星多月不明,提起话头言难尽。 爹的恩情说不完,我爹为儿受苦情。 一怕儿女挨饥俄,二怕儿女生毛病。 三怕儿女没衣穿,四怕我们比人贫。 爹把女儿盘成人,肩挑背驮恩情深。 儿今离别父母时,心内难过泪涟涟。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报父母养育恩。 女儿若是男子命,孝敬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为了人。 哭娘 开声哭娘刀断肠,女儿难舍我的娘。 千言万语说不尽,娘的恩情哪格忘。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含。 背上背来怀中抱,挨冻受俄费辛劳。 少吃少用精打算,口不吃来舌不吞。 缝补浆洗心操心,梳头洗脸穿罗裙。 娘的面前把性惯,哪天离过我的娘。 竹篮打水力费尽,燕子含泥空操心
石榴开花叶叶黄,姊妹围坐堂中央。 十个姊妹来唱歌,我先来个开台歌。 一根竹子十二节,爹娘养我十二月, 十字路上点盏灯,爹娘养女真担心。 小时不知娘辛苦,长大才知父母恩, 姊妹想、姊妹伤,爹娘空养奴一场。 我今一旦出了门,父母恩情报不成, 伺候他人爹和娘,自己爹娘在哪方。 姊妹亲、姊妹亲,摘个石榴平半分, 石榴结籽十二格,亲生爹娘咋舍得。 一根竹子节节高,爹娘看见奴进轿, 前头牵起马儿跑,吹吹打打好热闹。 一个鸡蛋一个黄,哥哥骑马送姑娘, 今天鸡蛋散了黄,哪个姑娘不想娘。 姊妹哭、姊妹哀,扯根松树门前栽,      松树长来我也长,一早一晚伺候娘。(

急求恩施土家族哭嫁陪十姊妹歌词

3,土家族是不是有哭嫁歌

有啊,不过,我小时候只见过跳丧,没见过哭嫁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现在,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编辑本段哭嫁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对于那些坐在度中不哭唱的,新娘认为是瞧不起她而不高兴。 编辑本段哭嫁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请听: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编辑本段为什么要哭嫁   姑娘出嫁为什么要哭?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哭?这是一种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婚俗事象。   俗话悦:“人不伤心不落泪。”姑娘出嫁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在旧式婚姻制度下,女孩(尤其是劳苦大众家庭的女孩)总是作为牺牲品“抛”(卖)给夫家的,她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湘西等地的女孩在出嫁之前要哭泣,要呼号,哭嫁歌就是感情发泄的最好表现方式。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湘西保靖县土家族地区流行的《哭嫁的根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篇民间传说里讲,在远古时“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坎坎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而且,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哭嫁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有它的远因与近因。上述这个传说故事即与它的远因有关(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出现的族外掠夺婚的折光反映)。至于它的近因,则是盛行于湘西一带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某些陋习(诸如“骨种亲”——姑表婚,“扁担亲”——姨表婚,“坐床亲”——哥死嫂必嫁弟)所致。   千百年来,在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上,一代又一代的妇女先后哭嫁。她们的哭与诉,除了个人的恩恩怨怨以外,还夹杂着一些社会舆论的制约。哭嫁“哭”得好的,受人称赞,一生荣耀;“哭”得不好的,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为了不让别人指脊梁骨,争一口气,湘西土家族许多地方的女孩长到十一二岁,就会跟着大姑娘去“陪嫁”,专门学“哭嫁”;有些女孩的爹娘甚至花钱请“哭嫁娘”(一种半职业性的哭嫁歌手)上门来,传授“哭”的经验和技艺。所以,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常常三个一堆、五个一伙,躲在吊脚楼上,或藏在树丛、溪涧,悄悄地摹仿起“哭嫁”来,切磋“哭”的技艺。经过这样奇特的“观摩”演习和勤学苦练,等到她们出嫁的时候,自然就会显露出色的“哭嫁”本领,哭得滔滔不绝而又凄楚动人。 编辑本段《哭嫁歌》题材   湘西土家族姑娘“哭嫁”诉说的内容,由于世代口头传承,加上一些“哭嫁娘”的积攒和琢磨,因而形成了某些大同小异的口传“本子”——即令人赞叹的民间抒情长诗《哭嫁歌》。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这些地方,出名的老“哭嫁娘”比较多,其中丁贤桂、田翠莲等人在80年代还参加过拍摄影视呢。如果到猛峒河风景区旅游,在古镇王村兴许还能看到她们传授的徒子徒孙的“哭嫁”表演呢。   根据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整理出版的三个《哭嫁歌》的“本子”看,这部民间长诗大体上分为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媒人、哭嫁妆、哭辞祖宗、哭上轿等10多个部分,长达数千行。
有的

土家族是不是有哭嫁歌


文章TAG:土家族  家族  哭嫁歌  张家界  土家族哭嫁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