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服,秦始皇朝服上的十二章纹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部位
来源:整理 编辑:四度婚礼 2023-04-14 10:40:37
本文目录一览
1,秦始皇朝服上的十二章纹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部位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你还是上百度搜索或者查看《通典》等典章制度吧!那有详细说明!很麻烦的!
“十二章纹”就是指: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等十二种纹饰。
关于其分布,主要是:日、月分列双肩,星辰列于后背,其他分列团龙附近…
2,皇帝头上戴的是什么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夏商周时代) 男子礼服 冕服: 是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黑色)衣、纁(黄赤色)裳、冕冠,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十二章纹冕服,戴十二旒冕冠,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上的旒数是相应的。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称为「舄」。 十二章纹中,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用绣。所有章纹均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华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画上一虎、一长尾猴,虎取忠勇,猴取慎终追远;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作「亚」字形),取其明辨。只有皇帝能用十二章,公爵能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以下递减,这就当时祭服制度的基本内容。弁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女子礼服 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奉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从夫助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雉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一般服饰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那是为了保证皇帝的仪表的。名字叫“旒”。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
3,古代服饰名称
中国古代一直是礼仪之邦,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夏朝时的冠称为“弁”,又指缁布冠,商朝时称为“冔”,而周朝则叫做“冕”。“簪”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簪缨”是结冠的带子。上身的服装是“衣”,下身的服装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后幅称“裾”;“缝掖”指宽袖单衣。破烂的衣服叫“褴褛”,华丽的服饰称“华裾”。“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弁髦”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钦命的九种器物,即车马、衣服、乐具、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秬鬯。士庶之人,年满20加冠有三加的礼仪,即初次加缁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在古代,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其特征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前后近 2,000年。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原始时期并没有鞋的概念,人们采用兽皮包裹脚部便于采集狩猎等生产劳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皮革、丝、麻、草等材料制作鞋子。古时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称,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时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则用皮屦,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则会被人讥笑太吝啬。古代有用不同材料制作鞋子,如汉代的青丝履、晋朝用丝线编织的鞋子、唐代的云头锦履,还有木制鞋──称木屐,在鞋底有二齿,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制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种加木底的鞋,称为“舄”,在鞋的前部有翘起的鞋头装饰。舄有不同颜色,以红色为上品,一般穿舄要与冕服搭配,是帝王参加大典活动时的必备服饰。而清代妇女所穿的旗鞋则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为少女和中年妇女。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 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 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图案,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这时期的服饰、承前代的形式,在图案运用上不仅将云纹发展成朵云纹样,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服装的配件设计更加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宋代,开始注重幞头这种饰件的装饰效果了。 幞头,即著公服、常服时所戴的首服,又名折上巾,因为它是折而向上的巾式。在后周时,幞头就一改以前的幅巾样式为四脚幞头了;后来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变化,变成裹戴的一种样式;到了宋代,幞头就成为服饰中的主要首服了。为此,出现了各种样式的、各种图案纹样的幞头。其颜色的运用多是两种颜色,或两种颜色以上的。与之相应地又出现了革带。 革带,以宋代的服饰中是标志官职高低的一种配件。制作革带的材料和装饰都很考究。在图案的设计上还是运用变形的云纹或回龟纹。图案效果给人以明快、简练的感觉。宋代服饰图案,运用的多是云纹、回龟纹,同时也有朵云的,妇女的头饰也运用云纹。 宋、元、明、清时期的云纹图案,也是在唐代日趋写实的基础上出现了种类不同的装饰风格。例如:一类在"吉祥图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如意云图案,几个如意云相互连在一起,增加了图案的装饰趣味;另一类的"自由式"云纹逐渐变为写生云纹图案了,明清时期云锦图案的云纹,就是典型的例子。云锦图案上的云纹大都作为龙凤、狮子、蝙蝠等的陪衬,除?quot;四合云"等是规则的云纹图案外,其它大部分以写生的"行云"、"大云"、"卧云"等为主。"行云"是一种像飘浮在蓝天的云,有徐徐而动的感觉,几乎和真实的云彩一样;"大云"其特点是任意向四周发展,形成"连身通气"的气势,也是接近写实的。由于云纹在当时锦绣中运用极为普遍,因此,云锦艺人总结了画云的口诀:"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连身通气,小云巧面生灵",来描绘各种云形图等。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为明代明宪宗成化皇帝的常服。他头戴善冠,穿有满地云纹衬托团龙及十二章纹样的服饰,冠以纱,折角向上,后名翼善冠;袍用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绣金盘龙一;带佩玉,靴为皮之。皇帝常服饰有云纹及十二章的各种纹,寓意了皇帝才德兼备、文武双全、能呼风唤雨,是想象中?quot;人格化"的神。明朝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在举行祭礼和大典及处理朝政时要穿有龙纹的袍服。明神宗万历皇帝寿圣节(即诞辰)所穿的龙袍与宪宗皇帝龙袍相似,只是满地的云纹样图案被满地的寓意图纹所代替。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而纹样寓意的内涵更为深刻,仅在明万寿服服饰图案一个纹样里,美好寓意的纹样就如此丰富。另外,随之发展的,如桂花和万年青,意为富贵万年青;太阳和凤凰,意为丹凤朝阳;莲花和鲤鱼,意为连年有余;金鱼和海棠,意为金玉满堂;蝙蝠和云,意为福从天降。这种寓意图案还有不少,有的至今仍在沿用。从上述图中可看出,不论是团龙、坐龙,还是行龙,都呈现出程式化造型,云纹、植物纹、鸟纹、鱼纹也都趋向写实,表现出程式化造型特点。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说历代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了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同的话,那么,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各种服饰配件的完善、图案的繁琐,以及等级观念在图案上的反映更加森严明确了。清代的服饰除了承前代的装束外,主要是在装饰物件上更加完备了,如服装出现了马蹄袖的上衣,出现了马甲(坎肩)。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纷的程度。服饰上的装饰也如此纷繁。 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 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而注重帽子顶上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下面就具体冠来说明清代冠上花翎的表示内容。皇帝夏朝冠,背面。顶三层,前饰金佛,后饰舍林,此为舍林中饰东珠七颗。清代以帽子有无花翎和顶子的制作材料来区分封建贵族的政治地位。,群王冬朝冠,正面。顶金龙二层,上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 贝子夏朝冠,顶二层。前饰舍林,戴三眼花翎。,民公夏朝冠,顶与冬朝冠同。顶镂花金座,中衔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镇国公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双眼孔雀翎。,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薰貂为之。顶三层,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后金翟一,翟尾垂珠,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条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这些装饰的重要意义,就是显示其高贵的政治地位。皇子福晋夏朝冠(背面)。青绒为之。其他与冬朝冠同,即顶镂金三层,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条二,末缀珊瑚,青缎为带。
文章TAG:
十二章服十二 十二章 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