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新郎披红扎法

斜扎红花在右胸

新郎披红扎法

2,结婚出门穿什么

男的的话穿得正式一点的,女的穿红色,比如红旗袍。
结婚出门穿什么-------------------披红!
可以啊 结婚就要穿红吗 现在奉子成婚的很多的

结婚出门穿什么

3,宣化结婚有什么习俗

你结婚肯定要买喜庆的东西吧。 去义圣宫买,到时候他就问你是娶是嫁,那时候他会告诉你很多以便推销他的东西。
你好啊 。宣化区一般是男的买房,女的配车,这是家里好的情况,一般的话,男的付首付,装修,买家具,女的配家电。礼节和步骤也很多啊,最好你问问熟人,宣化区没有定亲,和彩礼。还不知道你是男方还是女方,主要还是看感情的,还有经济,既然想在一起,都要想办法,男方有钱就多给点,女方有钱就少要点,要是怕父母不高兴,就和对方商量,一起哄双方父母,我和我老公就是这样的。我是女方又是农村的,我家那都要好几万彩礼,结婚请必须定亲,男方说没有风俗,他就哄他爸妈去我家,但是没有那么多彩礼,我就哄我爸妈钱以后就有了,嘿嘿。就这样我们结婚了,也祝福你O(∩_∩)O哈!
宣化结婚习俗: 旧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儿女们一般是没有选择配偶权力的。双方订婚时,经媒人“丢订物”,订物多为钱财,女方向男方索“彩礼”。结婚时讲究所谓“催装礼”。男方送龙凤饼、肉、衣物等礼品,由媒人陪同送到女方家里。女方要将嫁装交媒人一同带回家。当晚,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安放被褥。 娶亲时以“红”示“喜”,放鞭炮,打红灯笼,还清仪仗队和吹鼓手奏乐,新郎乘轿或骑马,或坐车,到了岳父门前,新郎被引至客房吃茶点。女方以插花戴到新郎帽子上,将披红挂在新郎身上或轿前。新娘多穿红绸衣服,头戴红花,脸敷香粉,唇抹口红,在迎亲曲中上轿。有的轿后还系把水壶,不断滴水,谓“长流水”,取两家往来不断之意。新娘娶回,要绕村串庄,不准走原路,谓不走回头路。新娘以红绸盖头,下轿后同新郎拜天地。此日,亲友都来致贺送礼。这时请德高望重者念喜歌,歌词都是吉庆的,诸如“新房一闪红花开,家里有金黄色斗供龙牌”、“相府门上挂彩绸,千金小姐配王侯”一类。新婚之夜闹洞房。入洞房之前,堂屋桌上放置核桃、枣、花生、栗子,取夫妇合投到老、早生贵子之意。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旧的风俗礼仪,逐渐消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步被自由恋爱所代替。大讲排场,索要彩礼等现象日益减少。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只要志同道合,就由其所在单位开证明信,到当地政府登记,结为夫妇。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城镇出现了集体婚礼,当地党政府负责人作证婚人,既热闹,又节俭。在农村,则提倡“男到女家”,时兴了“女娶男”,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赞赏

宣化结婚有什么习俗

4,北方婚礼的习俗

北京人结婚习俗,向分满汉。 汉族办喜事的礼仪,又有新旧之分。 新式的用彩车乐队,行鞠躬礼;旧式的用花轿鼓乐执事,行跪拜礼。此其大略也。一、 放定:放定是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一般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民智已开,结婚双方本人也都有了发言权。因此在媒人(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大媒是双方亲友,小媒是媒婆子)的撮合下,由父母将情况转告子女,带有对方像片,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  面相是由媒人选定合适地点,使双方见见面,也只是偷看两眼而已。经过面相,如未发现本人有大的缺残,就必须放定。放定时需择专日通过媒人,将男方交给女方的信物转送女方,并更换双方的庚帖。  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一般使用纸店印好的龙凤帖。龙风帖一份摺子两个;颜色不同,一红一绿。红色的属男方,绿色的属女方,上面印有黄色的龙凤花纹,帖内正中并排分写“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例由男方备办;请人书写。写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所谓“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怀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时,媒人将女方庚帖带回,便完成放定手续。放定仪式也可以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选一家饭庄宴请大媒,双方当面办理,一并选定结婚吉期,再办理过礼手续。二、过礼:过礼是男方将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并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另外备有送给女方的礼品。  礼品有鹅酒(双鹅双酒或单鹅单酒);鲜鱼、猪腿、羊腿、糕点等。(糕点一般是龙风饼、状元饼、水晶糕)鹅、酒、鱼各占一拍。衣服、首饰也可用高拾抬去(高抬是用一张长方形桌子,桌面四周围以小栏杆,桌面下穿两条棍,由两人抬着)。其它食品则用食盒(长方形双层大木盒,盒子置于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着)。  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全由官客担任)押送。事后,女方应将猪腿、羊腿各一只送给两位大媒,以示谢意。  三、过嫁妆  过嫁妆是在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连同箱笼、衣服、被褥、首饰,个别家还暗送木器家俱。另外,还有一盏长命灯,也就是一盏铜或锡制的点灯草的灯台。  运送工具有用高拾的,也有用“窝脖”(即用肩扛的雇工)的。用高抬的可分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这要看女方的经济条件。少于十六抬的,就找搬运工搬运。押送人员除两位大媒外,女方还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嫁妆送到男家后,男方将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并请送妆官客过目。个别家还找来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谓之“响房”。  四、婚礼:  结婚当天按当时习俗执行的礼仪,就是婚礼。“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我国历来把娶亲办喜事当成人生的一大乐事。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请亲友,注明为第几男或第几孙“授室”。  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为一对开道锣。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前往女方迎娶新娘。  娶亲行列到女方后,举凡新郎拜见女方主婚人和请新娘上轿等,全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请……”三请之后,老蛮扶新娘上矫。新娘盘腿坐,落轿帘。新郎仍乘绿轿前导。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礼服––蓝色长袍、青马褂,头戴小礼帽,足穿青缎粉底官靴。迎亲去时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来往全由伴郎陪伴。迎亲回到男方,新郎由伴郎照顾下轿,入内休息。
给你提供一篇博文供参考: 北方农村婚礼习俗 前两天去参加了女友妹妹的婚礼,对北方婚礼习俗有了大致的了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现在好像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都是婚礼的东家,以前好像娘家是“赚钱”的一方,不过现在看来未必,女方嫁妆一般是娘家准备,看现在的市场行情就知道,要配齐现代化的嫁妆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还要请乡亲父老,同事朋友,也是不小的开支。男方则一直是婚礼消费的主力军,给娘家礼钱,高档的首饰,新房装修,等等,当然也要宴请亲朋好友,这样一场婚礼下来,男女双方都是“做亏本生意”的,亲朋好友的份子钱是双方赤字的弥补,但总的说来,没有赚钱的婚礼。 婚礼当天一大早新娘子就得起来化妆,然后在家里等待出嫁,等候媒婆和婆家人接亲,来了不能马上走啊,先吃点饺子,送亲的人都得吃,而且不能吃单数哦,2个4个6个都可以,新娘子打扮靓丽,不能让她自己走啊,这就得让自己的兄弟背着出门,没有亲兄弟堂兄弟也可以的,而且要年龄最大的,背不起就再说了(哈哈),背上车了,新娘子要给弟弟礼钱,不然不放你下来。就这样其他的弟弟们抱着嫁妆上车,这时候做母亲的都会忍不住哭起来的(毕竟养了二十几年的女儿就给人家了)。女大当婚嘛,总不能一直在家守着啊。只能含泪看着车队开往远处…… 车队到婆家了,这时候婆家那边开始放鞭炮迎亲了,新郎手拿一大束玫瑰花等候在家门口,等待载着新娘的婚车,献上玫瑰,抱新娘下车,这时娘家这边的伴娘回跑过去(忘了去干什么了),新娘的弟弟给新房挂上门帘(要新郎礼钱的哦),破家人还要给送嫁妆的人礼钱,这样新娘子就到新家了。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喝个交杯酒……吃饭 新娘新郎回娘家赴宴(这两顿饭相隔时间不到半个小时)…… 新娘父亲再和这对新人去婆家,和亲家人吃饭(叫半席,只有双方家长没有亲戚朋友)。………………

5,陕西渭南结婚风俗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扩展资料:古代的订婚习俗: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73236,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参考资料来源: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花馍当贺礼  大家都知道,馍是北方传统的面食之一,而花馍,则是平阳一种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也叫平阳面塑。要用最佳精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种种面塑,表达各自的理想和祝愿。这也是人家渭南人办喜事时最重的贺礼——花馍。这花馍可是只能看不能吃。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面花绑在柱子上  绑在红柱子上的面花是渭南华县的一大婚礼习俗,俗称“高馍盘”。“高馍盘”是竖立在婚礼喜堂两侧的面花柱,通常由婚e68a84e79fa5e9819331333339656363主的嫡系亲属提供。面花柱的柱芯用竿箔围成,柱面用红纸裹就,柱面上插红筷子缠红线,分9至11层绑好各式各样的面花。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新娘子要挂老虎  新娘子挂老虎这是一种驱邪的做法,一是娶媳妇的路上把不吉利的消除掉,另一个寓意新媳妇欢腾如虎,进家以后健康长寿。  陕西渭南华县结婚当天风俗  结婚当天有披红、送礼、抬食盒、上门取亲、拦路讨糖、拦门障车、耍公婆、公婆迎媳、不带娘家土、称心如一、贺礼、拜堂、闹洞房等传统陕西结婚风俗,还有各种各样的婚礼花馍。  另外,渭南华县人三、六、九,不用瞅,是结婚的好日子。元旦、五一、十一、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是订婚结婚的好日子。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 男女青年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各持本单位或村委会介绍信,去男方所在地政府进行登记,领取结婚证,择日起举行结婚仪式。婚前仍有“添箱”、“行礼”之俗。男方要向女方送箱柜、棉花、衣物及聘礼。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9653765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民国以前,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因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等原因,富家多系婿小妇大,且早婚;家贫者多系婿大妇小,且迟婚。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婚后次日,新郎新娘“拜巷院”,女家接女和女婿,叫做“请女婿”,亦称“回门”。返回后,新郎领新娘认坟祭祖。婚后第三天,新娘拜翁姑及宗族亲友,叫“分大小”。然后,下厨做饭,显示手艺。女方男方要人应邀到男方赴宴,称为“送饭”,有的叫“摄饭”。当晚,男女双方谢媒人,盛宴款待。婚后第四天,新娘回娘家“熬十”,一般只住3天,有的住12天,称“熬满月”。新娘被新郎接回时,邻里“搭金桥”、“筑庙台”,让新娘从上面通过。有的还给兄弟脸上抹红,或将公婆打扮成丑陋相,骑牛逗趣。结婚之俗各地不尽相同,因贫富差异,亦有差距,富家往往讲究较多,贫家则往往从简办事。

文章TAG:结婚  新郎  怎样  披红  结婚新郎怎样披红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