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基本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习俗。也有自由相爱成亲的。但婚姻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父母。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首先需要定婚。过去定婚前要请喇嘛诵经占卜。现在,各地的蒙古族,定婚时不再诵经占卜,也不送牲畜等礼物,只送衣料、首饰及其他生活用品。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一大早,新郎同主持婚礼的人和一些随从人员,备上高头大马,带上彩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抱着一大坛子酒,坛子颈上系着一条洁白的哈达,还挂着用红丝绳套着的一大块扁平的方形水胶。这块水胶象征着新郎和新娘的爱情,如同这水胶贴合的一样,永世相亲相爱。其他人,有的抬着整羊,有的拿着哈达等,来到女家。女家的主人和亲友,在蒙古包前欢迎迎亲人。父母接过礼物的时候,对新郎和新娘致祝福。礼毕,由女家设宴招待双方亲友。这时歌手唱着动听的祝词,从盛满酒的鼎形大坛里,用九眼漏勺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献祭。然后从酒坛中斟酒入盅敬给席上宾客。  酒席结束的时候,男女双方各献上一只整羊,一只放在男人们面前,一只放在女人面前。这时席上年纪最高的男人先动手在荐骨部的两侧下两刀,然后把刀子交给主婚人。主婚人顺刀口切下两条肉片,横放在荐骨上,然后长者拿下一条放在蒙古包内上方的箱子上,接着由主婚人将肉卸开,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放在女人们面前的整羊肉,由嫂子辈的人卸开,分别放在其他客人面前。这时由负责招待客人的人说:诸位客人吃肉。吃完肉,东家再给每人敬一杯酒和一碗酸奶。这叫水胶哈达的宴席。  当天晚上新郎同主婚人与一个跟随人住在岳父母家。次日,招待完女婿后,岳母将用红绸包好放满糖果的银包木碗装进女婿的荷包里,又在腰上围紧。这时主婚人说:我们已经受足尊敬。于是女婿请岳父一起先启程。他们走后,姑娘的母亲和几位嫂子为姑娘梳妆。同时还唱祝词。  祝福完,牵来为姑娘备好的马和驮好姑娘服饰用品的两峰骆驼。姑娘将要启程,把一包包有青稞、麦粒、奶食的哈达掷入母亲的蒙古包,以象征留下娘家的福泽。然后两位嫂子牵着姑娘的马,前边又有两位嫂子举着画有龙凤的帐幔,上马领路。姑娘的母亲紧跟在姑娘的后头,其余人分两行骑马送行。行至半路,由新郎和几位陪伴的人前来迎接客人。迎客的两嫂子扶新娘下马,新郎接迎岳母,并在原地摆午宴。午宴后继续前进。他们一路上唱着送亲歌,来到新房前,绕着新房顺转(即顺时针)三次。然后迎客人给新娘的马鬃上洒圣水,扶新娘下马。这时有两个力气大的人跑上前去,把两个支帐幔的抱下马来,否则新娘不下马,其他客人也不能下马。然后把新娘和新郎扶到新房前铺在地上的毛毡上,让他们并肩站在毡子上的桌前,把羊胫骨的大小两头分别让新郎新娘抓紧,接着歌手唱起拜天地的词。唱完祝词,新郎新娘向日月叩三次头,又让两人把羊胫骨上的踝骨扳下来。这时歌手又说,英俊的新郎、秀美的新娘,顺着这洁白宽畅的大道,向宽大的新房赛跑!按规矩谁先跑进新房谁就是这家的的主人。  在举行向日月叩头仪式的时候,已把新娘所有的用品在新房里布置好。与新娘的用品一起带来的,还有羊胸骨肉和一张绵羊皮,这两样东西等叩拜婆家父母时用。两新人跑进新房后,两嫂子给新娘重新梳妆打扮。然后主持婚礼的人手捧羊头给新郎在左脸上、新娘的右脸上蹭三下,将羊头从新房门口掷出,站在两侧的年轻人上前争套羊头。如果是女方的客人夺走,男方就用哈达和礼物把羊头换回来。这表示新郎新娘从此成为真正夫妻。  这时男方接待客人的人领新娘给婆家的人叩头拜见。礼毕,在大蒙古包里,为男女双方的客人们大摆宴席。随后,新郎新娘请双方客人到新房。客人们每人要带一瓶酒和哈达或绸缎等礼物来到新房。这时新娘带来的羊胸肉和其他部位的肉也已煮熟,两位新人向诸位客人敬酒和羊肉,客人们也为祝福新人的新房将哈达、绸缎挂在从天窗垂下的坠绳上,把酒倒入大酒坛里。同时歌手唱新房的祝福词。  这时新房门前已铺好新毡子和摆好桌子,上面摆了酒和各种奶食品。新房里招待客人的人说:下的雨要停,来的客要回。客人们便一一走到毡子上,接受新郎新娘敬献的欢送酒。到此,盛大的结婚仪式便告结束。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青海蒙古族有什么结婚习俗

2,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蒙古族的婚礼蒙古族传统婚礼是一部完整的、有情节、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仅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史话、一部传说。大体有这样几个程序。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碧波荡漾、青翠欲滴,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白云,成群牛羊在清澈的小溪旁栖集嬉戏。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蒙古包旁。伴着欢快的音乐和马蹄声,男方的迎亲队伍由新郎、伴郎、媒人、主婚人、亲友、祝词家(歌手)等数十人组成,一路上有说有笑地来到女方家。此时,女方的亲人们,给男方亲友献哈达、敬酒、互相问安。接下来,按照蒙古族传统习惯,新郎由主婚人陪着给神佛点香、敬酒、磕头。敬神仪式结束后,由男方主婚人赞礼,并介绍新郎叩见岳父岳母及其诸位尊长。片刻,女方摆好酒宴,款待新郎、迎亲人员及双方亲友。此是在女方家的头一道宴,即求名问属宴。女方参加的人员除亲属外,还有善于对歌的嫂子。通过求名问属,女方与男方祝词家展开喜剧式的对歌。嫂子要以攻为守千方百计难倒对方,对方祝词家又穷追不舍,想尽办法战胜嫂子,整个过程形式生动活泼、激烈,对唱诙谐幽默,情趣盎然。求名问属宴过后进行的是献茶歌。经过献茶盘古,女方家开始装扮新郎,盛赞着装。按照女方母亲的吩咐,女方的嫂子手拿银碗,碗内盛满粮米,走到蒙古包中央,用粮米画出吉祥图案,之后给新郎换衣服。新郎在女方妹妹们的推拉下走到嫂子跟前,把脚抬起来,嫂子先抢下一只靴子,让新郎一只脚蹦跳,新郎求饶作揖,而嫂子却一把将新郎推倒,让众姐妹抢另一只靴子。好半天才给新郎换上新靴子,接着在给新郎换新衣服扎腰带时,女方的嫂子和姐妹们从两边使劲勒新郎的腰,使新郎气喘吁吁,连连作揖求饶,直到女方的父亲出面喊:装扮新郎的过程才算结束。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是女方家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围坐在一桌。先唱《沙恩吐宴歌》,之后女方祝词家手端一只大木盘,快步上场,盘内装有红布包裹的羊嘎拉哈和一大块肥羊胸脯肉。羊嘎拉哈被弹向桌中,席上众人哄抢嘎拉哈。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俗称嘎拉哈),在女方主持人的有意偏袒下,总是被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女方的嫂子用刀割下一大块羊肥肉,叫新郎吃,又不许新郎动手,结果新郎被嫂子戏耍得满脸羊油,连连作揖、点烟、求饶。此时,善歌的男方祝词家唱道:小小的嘎拉哈,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嘎拉哈在,大腿小腿不能分。小小的嘎拉哈,连着血肉连着心,只要嘎拉哈在,连着男女两家亲。边唱边向对方索要沙恩,一直唱到《报时歌》,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此时,启程的时辰到了,新娘与父母、姐妹们泪眼相望,依依惜别。闹了一夜的亲人们骑马赶车,护拥着新娘,踏上了送亲的路程。送亲队伍启程了,女儿的父亲站在院中望着远去的女儿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 蒙古族有个很有趣的婚俗称为“闭门不纳”。当新郎全身新装,骑高头大马,背上弓箭,在数十亲友随同下,驰马来到女家帐篷外时,女家闭上门,作出不让进门的样子,经再三请求,女家才开门迎客。新郎进门即向岳父母拜献哈达。岳父母设全羊席招待遇众人而坐,众表姐妹围坐“护卫”,新郎跪在新娘背后询问新娘名字,这叫“讨小名”。当晚,新郎就在女家与众亲友彻夜喝酒。第二天,新娘先出门,驰马绕帐篷三圈,然后飞快驰去,新郎紧追,众亲友随后。到男家门口,男家也闭门不纳,再三劝说才开门迎亲,完成婚礼。 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在蒙古族婚俗中,还有“抢太阳”和“抢枕头”这样的风俗。“抢太阳”仪式在结婚后第二天举行。黎明前,送新娘前来男家的送亲队伍踏上了归途,仪式开始举行。新婚夫妇和男方青年男女们驱马相送送亲的人们。大队人马竞相驰骋,迎接太阳。当火红的太阳跳出地平线的瞬间,谁的马跑在最前头,谁就被看作是迎来光明的英雄,这时,人们会故意让新婚夫妇的马儿并辔当先,让他们先看到旭日东升,这就寓意着,他们得到了幸福和光明。 而“抢枕头”则是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为她搭一个新的蒙古包。出嫁这天,要把嫁妆陈列在新蒙古包内。当摆设完毕,女方就来了4个小伙子,抱着一个枕头,同时,男方也进来了4个小伙子,双方抢夺这个枕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宾客们围绕一旁,呐喊助威,直到两位长者出面相劝。争夺双方才把枕头共同放在床上,结束抢枕头的闹剧。这个枕头比较特殊,木制的,1米多长,一头粗,一头细,绘有精美图案,镶有8个银铆钉。

蒙古族的婚礼是什么形式

3,求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 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 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 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 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 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盛大的节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爱情的好机会。在大会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装,参加各种竞技活动。在射箭、摔跤、赛马等比赛中的获胜者,总能赢得姑娘们爱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对哪个小伙子有意,那么她便会驰马迎向心中的英雄,丢下一块手绢,然后调转马头离去。小伙子则心领神会,躬身拾起手绢,策马追赶姑娘,一旦追上,小伙子就会将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对青年就这样相爱了。 在蒙古族中还有一种男女相爱的信物叫“哈布特格”,它是佩挂在蒙古袍上的一种饰物,一般都是由姑娘亲自绣制。小伙子在择偶时,都要看对方的“哈布特格”绣得怎么样,如果绣得精美,说明姑娘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将来日子一定会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礼既隆重又独特,尤其是鄂尔多斯草原上蒙古族传统婚礼更具特色。鄂尔多斯婚礼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鄂尔多斯婚礼大多在腊月获正月间举行。青年男女经过家长说媒定亲之后,姑娘除梳一条大辫子之外,还要在前额两边各梳6条小辫,这标志着姑娘已经定亲待嫁了。 双方选定吉日后,分别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举行婚礼那天,来宾们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骑上高头大马,带着礼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贺。 新郎迎亲都是在傍晚时分启程,他们带着弓箭、食品和礼物,骑着骏马。行前,新郎要把一只灌满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马鞍下或马鬃里面。 新郎和迎亲队伍在黑夜中到达新娘家。他们按照习惯要先绕着屋子转一圈,然后将一条哈达献给那些操办婚事的炊事长,并赠送一只剥好的小羊,以表敬意。这时,新郎也将带来的弓箭放在象征鄂尔多斯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旗标前。新娘的伙伴们则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骑上寻找那只小酒瓶。 迎亲队将所带的礼物和食品逐一交给新娘家。主宾在互换鼻烟壶,表示问候以后,新郎向在座的女方主婚人、岳父、岳母及宾客们行磕头礼。在女方盛大的婚宴上,人们一边狂饮,一边进行饶有风趣的对唱。就在人们痛饮狂欢之际,有人将新郎引进新娘的房间,他在那里还要经过一番考验,比如当新郎一坐定,就有人拿来一块煮熟的羊颈骨,请新郎把它拗成两断,意在看新郎的力气有多大。如果新郎拗不断,人们便乘机起哄取笑。当天晚上,新娘还不离开家,她和好友边说边哭,依依惜别。为了表达姐妹们的挽留之情,她们将自己身上的腰带解下来联结在一起,先从新娘这边的袖口穿进,再从那边的袖口穿出,然后其它姑娘也照此办理,联结起的腰带从每位姑娘的袖口穿过后,大伙儿紧紧抱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来表达难分难舍之情。 在女家经过通宵达旦欢乐之后,次日凌晨,迎亲队接着新娘要启程了,由女方宾客组成的送亲队一同前往。在娶亲路上,按照习俗,男女双方都要设法抢先到男家,女方中一人有意抢去伴郎头上的帽子,挑在马鞭上,然后扔到地上,让新郎下马捡帽,这样势必耽误时间,女方伴娘便可抢先而行。但男方也有高招,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酒席,招待女方,女方伴娘一喝酒,男方便调换最强壮的骏马,抢先到家。一路上便是这样追逐嬉戏,纵马奔腾,充满着情趣。 娶亲到家后,新郎、新娘还要拿着马鞭,双方通过两堆旺火,以示爱情的忠贞不渝,又隐含着纯净、避邪和兴旺之意。 这时新郎的父母出来把新娘迎回洞房。进门后,新郎的母亲按照蒙古族婚礼的习惯,将新娘的红面纱轻轻地揭去,然后新娘向新郎的父母行蒙古礼。接着,新郎手执银壶,新娘手捧酒盘,逐一敬酒。新郎给女方的送亲宾客敬酒;新娘给男方的宾客敬酒。敬酒时,在场的人们歌乐四起,年轻的男女牧民翩翩起舞。这样的婚礼夜以继日连续进行两天,尽兴的人们才陆续离去。 居住在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蒙古族,在举行婚礼时,还有一种抢枕头的习惯。 姑娘出嫁前,父母要为她在自己居住的蒙古包旁,搭一个新的蒙古包。出嫁这一天,要把送给新娘的嫁妆,一件件陈设在新蒙古包内。陈设完毕时,女方由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抱着一个木制的一米多长的大枕头走向蒙古包,这时男方的四个小伙子便上前抢夺。双方八人你抢我夺,都不轻易松手,直到精疲力竭。之后双方共同将大枕头放在床上,便算仪式告一段落。

求蒙古族婚俗


文章TAG:蒙古族婚礼蒙古  蒙古族  婚礼  
下一篇